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价值[摘要]《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加、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笔者立足于文字史料概念根底之上,对于其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价值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文字史料;运用价值关于史料教学的定义,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史料教学进行定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认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白寿彝也说:“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开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李稚勇教授认为史料教学“即注重历史课上史料的学习与运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历史讨论方法。”一、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形式第一、原始史料原始史料,包括史书、典籍、文件、笔记、报告、日记等等。例如,在对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进行讲解过程之中,完全可以利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和王绾关于郡县制的辩论,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秦始皇最终听取谁的建议?李斯、王绾各自的辩论理由是什么?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在于?历史开展又什么的?通过史料记载,学生完全可以了解到郡县制最终确立的前因后果,并与两周时期的分封制进行比照,最终可以得出结论:郡县制更加利于中央统辖和治理,利于皇权稳定与维护,尤其是分封制对于皇权制度的威胁,秦始皇最终选择郡县制度。第二、撰述史料主要是指是局部历史学家的相关著作。例如,在评价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引入如下观点:“爱国主义永远能够鼓舞人心,并在一定情况之下给社会注入力量,但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以及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可以说,此观点直接反映出国内学者在义和团运动上面的观点,肯定其爱国主义,不甘于压迫而奋起对抗,但从社会开展角度直接否认义和团。第三、文艺史料这局部史料主要是以文艺体裁形式存在的文字史料,主要包括戏剧、小说、民谣、诗歌等等。与正史、实录和起居注不同,文艺史料的虚构成分比较大,但从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出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行为态度以及思想观念。例如,老师在讲授维新变法之时,就可以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为例,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不断努力,不惜牺牲的悲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