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效仿者工作艰巨复杂。尤其是战争初期的军事行动对战争的最终结局影响很大,若想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唯有以快制快。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空运只是军事运输形式的一种,但也是最快的一种,它直接为快速部署兵力以及快速进行补给提供了有力保障,再加上未来西欧战场纵深短小的情况,这一切决定了苏军十分重视战役级空运力量的建设,以保证一线进攻兵团的持续突击能力。事实上,经过加强的苏军作战师,其后勤力量基本上能够保证完成 3 天以内高强度进攻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3 天后,虽然经过高强度作战的一线作战力量很可能会消耗很多,不过苏军却可以通过全力投入战役级空运力量的方法,将这一时间再延长 3~5 天,实际上也就是用战役级空运力量作强击保障,为一线部队打强心针,从而为一波次进攻思路的成功铺平道路。事实上,经过多次兵棋推演,苏联人认为在平均保持 70%战斗力的状况下,苏军在 8~12 天时间内,第一攻击波是完全有把握将兵锋直抵大西洋海岸线的。但这样一来,却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当时作为苏军战术空运主力机型的 AN-12,野战起降能力虽然不俗,20 吨/架的运力也能够满足要求,但在使用的灵活性上,AN-12 却并不理想。众所周知,前沿野战机场一般都很简陋,机场跑道普遍较短而且宽度较窄,跑道平整度不好,有时甚至直接在“相对较为平坦”的草地、冻土地或沙石地面上稍加平整就作为跑道,道面上遍布砂石等杂物是很常见的事。大型运输机的起飞和着陆重量大,所以滑跑距离往往都比较长。所以,毕竟不是前线的所有地方都适合起降这种大型 4 发固定翼飞机。但战争的实际却又要求必须这样。结果,研制一架突出短距起降性能的大型突击运输机,就成为摆在苏联飞机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来自美利坚的契机为了维持一周左右的一波次高强度攻势,苏军需要的是一架在载重15 吨条件下,仍能从不到 600 米的土质跑道上从容起降的“突击运输机”。然而,这个要求对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的苏联航空界来说却有些勉为其难。简单的来说,要想在“条件恶劣”的前沿野战机场起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幅度提升飞机的升力系数,再加上诸如反推力装置等技术措施来达到缩短起降距离的目的。但是,传统的前缘襟翼、开缝式襟翼等气动力增升技术提升飞机升力系数能力有限,根本不可能满足以如此之大的起飞/着陆重量为前提条件的短距起降要求。因此必须要另辟蹊径,在增升效果更显著的动力增升技术上下功夫,才有可能使得鱼与熊掌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