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之女梁文蔷回忆父亲“梁实秋”是 20 世纪华语世界里—个沉甸甸的名字,他用了 40 年时间,以一己之力。翻译了四-g 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又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辞典》及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和教科书,堪称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他亦以一系列清新雅致的散文,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那一个场景:1982 年夏,父亲最后一次到西雅图来探望我,有一天,父亲坐在书桌前,我斜倚在床头,夕阳从白纱窗帘中照进来,屋子里显得很宁静,但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感觉又有那么一点点凄凉的味道。我当时正处于博士论文的最后阶段,心情有些烦躁。“我宣誓,我写完这篇论文,一辈子再也不写文章了!”我有些发泄性地抱怨道。“不行,你至少还得再写一篇。”父亲很平静地说。我有些吃惊地抬头看他,他并没有回应我的眼神,好像在注视很远的一个地方,片刻,他说:“题目已经给你出好了。”‘什么题目?”我有些纳闷地问。“梁实秋。”父亲把目光从很远的地方移过来,直视着我,慢慢地说出了这三个字。我立即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我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而父亲,也没有再说一个字,只是默默地与我一起掉泪。我明白这是父亲对我的最后期待。他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要我写,但我明白,他是希望我这个小女儿来写一个生活中真实的父亲,不是大翻译家,不是大学者,而就是一个普通的爸爸。我虽不是文学家,但在父亲故去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努力地用各科方式了解父亲,零零散散写下了不少文字。每每回忆起来,感觉又回到了温暖的父爱中。少年梁实秋1903 年父亲出生于北京。祖父梁咸熙是前清秀才,同文馆英文班第一班学生。1912 年,北京发生兵变,梁家被兵匪洗劫,从此家道中落。祖父在警察局任职,不愁生活,以读书为乐。梁家是一个传统的中式大家庭,父亲很小时,祖父便请来一位老先生,在家里教几个孩子,为父亲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很多读者都喜爱他的《雅舍小品》等作品,我想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把文言和白话结合在一起,既清新雅致,又有幽幽古意,用典多而不生涩,这都应归功于早期教育给予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修养。父亲 14 岁那年,祖父的一位朋友劝他投考清华。虽然同在北京城,但那时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为这个学校远在郊外,而父亲是一个老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独自在外闯荡过,要捆起铺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住,不是一件寻常之事;况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