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体的演变与进展书法简史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 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甲骨文其实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进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 1200 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 3722 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 2420 个。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将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小篆是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称齐整、字体容易书写。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虽然小篆已经有近 2200 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日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将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由于是在监狱里制造出来的字体,故称之为“隶书。隶书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