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议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浅议古代科举制的影响_第1页
1/2
浅议古代科举制的影响_第2页
2/2
浅议古代科举制的影响隋唐之前,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选拔的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世族门阀由此垄断仕途,大批出身低微的优秀人才被摈弃于政权之外,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唐之后开科取士,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为一般地主和庶民子弟敞开了入仕大门。历代科举制度都曾经规定,除罪人、倡优及皂吏外,其他皆可参加科考。许多出身低微者通过科考跻身仕途,如唐代的马周、张玄素、皮日休等人皆出身寒素,由此登朝为重臣。由于选拔标准的变化,至少在形式上给几乎每个人提供了参加政权的均等机会,从而缓解了中小地主和庶民因不能进入仕途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有效地笼络了广阔知识分子,大大拓宽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正如唐太宗所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新唐书太宗本纪》)其次,科举制度刺激了封建文化教育的传播进展。在隋唐以前的九品中正制下,猎取功名权力的条件是世袭的身份,而非个人的努力与学识水平,整个社会缺乏强大的文化知识的利益刺激机制,故文化知识的传播范围往往局限于少数的世族阶层。在科举制度下,知识文化成为猎取地位功名的基本条件,从而大大刺激了民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尚,使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唐代时,社会上已是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通典选举》)再次,科举取士在科举制度建立之初,主要分六科取士,即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其中仅明算是考数学计算,尚属自然科学,其它皆属文史之类。明代以降,诸科均取消,只设进士一科,考试内容完全限制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之内。因为科举考试把自然科学知识排除在外,所以文人学士皓首究经,对自然科学却不屑一顾,这种知识结构上明显的缺陷性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进展构成了极为不利的因素。士大夫整日沉迷于之乎者也,三皇五帝之中,个个究奥经理,出口成章,文采绝世,在今日看来皆为文史大师,可同时他们对自然科学却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如清代乾隆年间,大考翰林,诗以眼镜为题,结果有茫然不知眼镜出处者多矣。(《淡墨录》卷 16)当然,这并非说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是蠢才,而只能证明他们受的教育中没有自然科学的成份。虽然历史上有少数科学家如沈括、徐光启是科举出身,但他们的科学知识则是自学的结果而非科举制度的产物,其他大多数科学家如李时珍、宋应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皆与科举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议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