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与新安文化江淮大地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片土地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古城。而最具有代表性,至今古风犹存的就是皖南古徽州民居。徽州民居在我国的古代建筑史,特别是明清建筑史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底蕴深厚的新安文化孕育了徽州的古老文明,至今尚保存着许多工艺精湛的明、清古民居群落,其中较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是西递、宏村、南屏等地古老的民居建筑艺术。徽州地处皖南,青山四塞、绿水中流,自秦建制以来,政域及名称多有变迁,西晋末与北宋末两次中原文化的南移和吴楚文化相继渐入,与古山越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新安文化系统。徽州民居远在明朝时期就有森严的等级制度。据《明史》记载:“藩王称府、官员称宅、庶人称家。徽州祠堂一般由门厅、两庑、天井、享堂和寝堂组成。稍有变化的是门厅前所设的照壁和门厅后的戏台,两庑连接着享堂,也称大堂,为家族聚会议事祭礼之所,堂后天井较小,设放生池。登阶至寝堂,或称寝殿,一般高于享堂,殿内安放祖宗牌位,是祠堂最神圣、最重要的地方。其中罗东舒祠号称“江南第一祠”,占地 300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前有照壁,照壁两侧开仪门,仪门内是占地 400 多平方米的庭院。22 扇棂星门后为一进天井,南北两端是立碑亭。后堂天井狭长,寝殿宝伦阁约 300 多平方米,雕梁画栋、图案精致,为明代建筑。徽州民居讲究建筑格局和雕刻装饰,形成了浓郁而独特的建筑风格。外部多为马头墙组合,纵横交错、起伏有序、质朴典雅。民居大门门罩双角起翘,小挑飞檐,上复青瓦,下嵌装饰砖、石雕图案。室内隔扇、花门、窗饰、挂落、雀替、梁垫等,描金绘彩,精雕细镂,构成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古徽州民居大多依水而建,风水观念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许多水口园林。唐模的檀干园就是古徽州水口园林的代表。在徽州,大多民居以厅堂居中,左右厢房均齐对称,屋柱排列整齐,厅堂正对大门,因基址限制或风水原因,大门也有开在侧面的,主要以东侧为主。民宅院内留置天井,用以通风、采光、排水。天井两侧根据基址的大小,建耳房、回廊、偏厅等,所以也就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厢房三间之别。另外还有四合屋式建筑,四合屋上下对堂、中开天井,大致分两幢三间相对而坐,分上下厅堂。有些民居利用屋角圳旁或宅前屋后空间,建成庭院式小花园,或设榭凿池,以供观赏。牌坊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也很具有代表性,仅歙县现存的牌坊就有104 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