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期同造最高峰公元 1896 年 10 月(清光绪二十二年)设立的北洋山海关铁路学堂几经演变,当年的铁路学堂、唐山路矿学堂、交大唐校、唐山大学、国立唐山工学院等,如今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尽管校名几度更变,“唐山交大”却成为世人称呼她最常用的名字。这所规模小、学生少的工程学府,却因考取难、要求严、好就业,在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界和工程界享有盛誉,一直以来人才辈出、精英云集。曾经的唐山交大,一段辉煌与传奇,至今让人刻骨铭心。小平赞扬,人才辈出1980 年 7 月,邓小平同志回到家乡四川攀登峨眉山,登高望远,以抒胸怀。当时开车去山脚得穿过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小平同志似乎很了解学校的历史,望着四周山坡上星散遍布的教学楼、宿舍楼和运动场,小平同志有感而发,评价说:“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能培育出杰出人才,是一所学校神圣的使命,也是学校之于国家和社会最大的贡献。回望清末民国乃至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桥梁、铁路、公路、市政、水利、采矿、冶金、机械、建筑等各项工程和教育事业中,唐山交大的学子以勇于任事、能够做事而著称。茅以升无疑是学校贡献给国家最宝贵的礼物,他一生学桥、教桥、建桥、炸桥、复桥、写桥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着国家的进步、科学的进展而奋斗;而他深爱母校,学成执教,并四次出任母校校长,特别是在抗日烽火中带领学校辗转湘桂黔川,艰难支撑“流亡大学”的责任与担当,一直激励着学校代代师生。1911 年 7 月,茅以升考进唐山路矿学堂时只有 15 岁,注册学号393,在学校念了五年,一年预科、四年本科。光是听课笔记,他就整理了 200 多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大约 1000 多万字。毕业时总平均成绩达 92,为学校有史以来的最高分。1916 年茅以升大学毕业,随即由唐校推举参加了清华学校的第一次专科生考试,公开考选十名大学毕业生,派往美国大学做讨论生。在康奈尔大学,茅以升不到一年获得硕士学位,随即赴匹兹堡一边在桥梁公司实习,一边在卡里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夜校获得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他在论文中的创建被誉为“茅氏定律”。1920 年,初学有成就的他婉拒了在母校康奈尔任教的好意,旋即回到祖国,到唐山母校执教。第二年,交通总长叶恭绰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