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希克与中国宗教讨论内容提要:约翰·希克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多元论的提倡者。在中国宗教学界,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宗教学 20 多年的进展走向。本文就约翰·希克和中国宗教讨论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梳理,以此让学界尤其西方学界了解希克对中国宗教学的进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关键词:约翰·希克 宗教多元论 中国宗教一、约翰·希克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一个文化传统中的思想要在其他文化传统中产生影响,首先需要有一个逾越进其它文化的过程。翻译在这个逾越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宗教哲学、宗教多元论、宗教对话等领域,假如我们没有翻译诸如约翰·希克(JohnHick)、史密斯(W.C.Smith)、保罗·尼特(PaulKnitter)、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等人的著作,我们难以理解当前中国宗教学界的话语。早在 20 世纪 70年代初期,汉语学界就开始逐渐引进了约翰·希克的作品。希克的第一部中文著作是他的《中庸基督教》。该中文第一版由廖湧祥于 1973 年翻译并由东南亚神学院协会台湾分会出版,该书于 1986 年再版。此书出版较早,又由于其他原因,中国的大陆学术界一直没有注意到此书。希克作品引起重视的最初本是《宗教哲学》,该书由何光沪教授于 1988年翻译,并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何教授是根据约翰·希克 1973 年的版本翻译的,在某种意义上,在大陆学界此书可被视为中国宗教哲学的启蒙著作。此后,中国宗教哲学的讨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讨论对象、讨论范式、讨论进路以及问题域。20 世纪 90 年代,希克的作品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宗教哲学界的视野。首开先河的是浙江大学的王志成。1998 年,王志成翻译了约翰·希克的吉福德讲座《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四川人民出版社)。在这本书中,约翰·希克全面阐明了他的宗教多元论哲学体系。自从该书在中国出版后,受到中国学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一些大学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必读书目。1999 年,王志成、思竹翻译了约翰·希克的《信仰的彩虹——与宗教多元主义批判者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该书实行对话体写就,同样得到学界的欢迎,并被广泛引用,该书的繁体字版于 2024 年由台湾宗博出版社出版。2000 年,王志成、思竹翻译了约翰·希克的《上帝道成肉身的隐喻》(江苏人民出版社)。该书完整表达了约翰·希克的基督论思想。同年,王志成、思竹翻译了约翰·希克的《第五维度——灵性领域的探究》(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