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原浅议摘要:“膜原”一词源于《黄帝内经》,其文简意深,以致后世医家见仁见智。文章欲通过对“膜原”的文献梳理,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并提出将膜原看做疾病传变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的观点。关键词:膜原;半表半里;病理阶段膜原,又称募原,在《素问·疟论篇》、《灵枢·百病始生篇》和《灵枢·岁露篇》等中作“募原”,在《素问·举痛论篇》作“膜原”。《素问·疟论篇》有载:“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后世医家对“膜原”的讨论颇多,论述也多有发挥,并提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观点,以致其概念尚无明确定论。遂笔者将有关膜原的论述浅议如下,抛砖引玉,期盼同道指正和完善。1、膈膜为膜原2、三焦膜原说《湿热病篇》曰:“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此说法主要用于说明湿热类温病的发病机理。《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言:“膜原前近胸腹,后近腰脊,即上中下三焦之冲衢,人身半表半里之中道也。”由以上可推论膜原乃是三焦的一部分,位于三焦近胸腹之处,是三焦水液流注玄府与腠理的输转站。3、夹缝之处即为膜原清代蒋宝素在其著作《医略十三篇》中说:“膜原者,藏府之外,形骸之内是也。”清代医家周学海在《内经评文》言:“募原,夹膜之中空者也。”又在其撰写的《读医随笔》中讲:“膜原者,夹缝之处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与腹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肠胃之体皆夹层,夹层之中,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夹层中空,即原也;膈肓之体,横隔中焦,夹层中空,莫非原也!原者,平野广阔之谓也。故能邪伏其中,不碍大气之往来,古书所谓皮中淫淫如虫行,及行痹、周痹左右上下相移者,皆在皮肉夹缝之中也。”此二位医家的论述将“膜原”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不仅包括皮肉间隙,还有腹壁与腹膜的间隙、胃壁与肠壁的中空夹层、心包膜与膈膜之间的夹层等等,而这些夹缝之处也正是邪气易于壅聚埋伏的部位,由于腔隙连贯相通,故邪气极易浸淫身体各处,从而使病情加重[2]。4、五脏皆有膜原此说法源于《素问·举痛论篇》所言:“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以及《灵枢·百病始生篇》载:“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之论。《黄帝素问直解》也有言:“膜原内通脾土,外化肌腠”,从此可见膜原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素问·疟论篇》和《灵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