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时代的蓊郁“文革”是一个贫瘠的时代。“文革”小人书作为那个贫瘠时代的特别产物,曾让朦胧中的数亿少年儿童顶礼膜拜又无限向往。——向往那普照阳光。我也是“文革”小人书影响下的少年过客。岁月变迁,回望它们,有喟叹,有清冽。它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中烟霭,也是那革命年代的漂亮记忆。小人书被我用塑料薄膜袋保护着,如保护我发育时期的缱绻梦想。——题记《槽头战斗》:崇高与虚假的纠结一本典型的阶级斗争无处不在的故事。那个年代这类小人书挺多。我为什么对它记忆深刻,因为画得好。总计七十六幅图,虽标明“天津艺术学院绘画系版画班二年级工农兵学员、老师绘”,但总能从画幅中嗅出我熟悉画家的风格。那时集体创作普遍,集思广益,不突出个人,也很少署名,个别没法不署名的,才会署名。封面绘画,就堂而皇之地标明“沈尧伊”三个字。实际上在整本连环画中,我都嗅出了“沈尧伊”的味道。笔法,线条,黑白,明暗,章法,气概,人物造像等等。沈尧伊何许人也?我是中学生,不甚了解,但喜爱,尤其是他的水粉画。有一组民族团结体育水粉画,蓝天白云艳阳,色彩鲜活明丽,白云似要飞出来一样。沈尧伊成为我膜拜的画家。那时我在准噶尔荒野戈壁,偏僻寂寥,能看到的美术作品很少,常常能为在报刊上见到沈尧伊的画作而兴奋。《槽头战斗》就是这种背景下购买的,在一个叫独山子的小镇书店。那里曾经孕育过我烂漫的画家梦想。当年那书店的印章很艺术——双炉炼塔,三面红旗,托举着一本书籍,书籍上赫然写着“新华(独山子)”字样。寄宿在纷乱龌龊的学生宿舍,每月生活费十二至十五元,但我仍然背着父母,用节约下来的费用偷偷买过许多小人书和喜爱的新书——虽然新书凤毛麟角,只有《海岛女民兵》、《霞岛》、《克孜勒山下》、《新来的小石柱》等等。《槽头战斗》是沈尧伊的作品,我毫不犹豫地买了。我挺有眼力。果然,二十年后沈尧伊裂变为著名连环画家。《槽头战斗》编者是刘庆昌,他运用了大量“三突出”创作手法,使整本小人书充溢着那个时代的斗争烽烟和烙印。饲养员王二婶、保守队长大壮、党支部书记王志昌、知青灵芝、地主分子贾拐子等等,故事讲的是王二婶在试用糖化饲料喂牲口过程中,保守的大壮阻扰,地主分子贾拐子造谣破坏,但二婶得到了群众支持,还从毛泽东著作中受到鼓舞与鞭策。二婶克服困难,帮大壮改变思想,揭穿了贾拐子的阴谋,用糖化饲料把牲口喂得膘肥体壮。这真是一场小小槽头的阶级斗争。槽头就是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