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茗留香浑朴工致茶叶的贮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历史进程。到了唐代,茶的饮用已十分普遍,饮茶方式也在汉代的基础上更加精致化。关于唐代贮茶容器,在《茶经·四之器》中载:“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意即用茶碾碾成茶末后过罗筛选,用茶则舀至茶盒(图二)中存放。宋代,茶叶形态以团饼茶为主流,另外还有部分散茶。但无论是团饼茶还是散茶,都要有科学正确的保藏方法。如用香箬、纱囊来存茶,不过,这些皆非密封容器,茶叶容易受潮或串味,于是,宋代又出现了茶奁和茶箧。明代的饮茶方式从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演化为散茶瀹泡。散茶的流行改变了茶具的形态,茶叶包装也有了新的面貌。散茶特别容易受潮变质,因此对包装容器密封性的要求更高了。明代的茶葉瓶、茶叶罐渐多,材质以紫砂、瓷器、锡为主。清代,盛放茶叶的容器与明代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材质则比明代更加广泛,瓷、陶、竹木、金属、漆等。取材丰富,造型也各异。下面,笔者将述说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的几件茶叶罐(瓶)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穿越回到其时的历史情境,细细品味这带着古韵的浓浓茶香。1.明末清初紫砂六方茶叶瓶(图三)明代散茶兴起,但若茶叶保藏不善则极易变质,因此茶叶贮存的器具显得由为重要。由于紫砂是多孔性材料,透气性能好,用来存放茶叶,能保持茶叶新奇,并可将茶叶中的异杂味消解挥发,使茶叶变得香醇可口,色泽如新。所以,明代以后紫砂茶罐(瓶)是存贮茶叶较为流行的容器。此件茶叶瓶为紫砂胎,高 18.6,口径 8.8,底径 14.8 厘米,呈六方形,带盖,直腹下敛,整体规整敦厚,端庄质朴。瓶身饰如意披肩。包浆温润,通体洒金,金色纯正,分布自然,恰似漫天雪花飞絮,又如春江落花,别有意趣。2.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叶瓶(图四)豆青釉是青釉的派生釉色之一。此件茶叶瓶通体满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美若湖水,胎体坚致细腻。通高 15.6,口径 3.1,底长 13.2 厘米。从整体看,这件豆青釉茶叶瓶造型非常典雅别致,直口,平肩,长方体瓶身。瓶体一面凸白釉刻画梅花一枝,枝干曲折曲折,筋骨分明,枝头上数朵梅花竞相开放,另有数朵含苞待放,凸起的花枝给人以饱满丰茂之感,颇具视觉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自古就有非常美好的寓意。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分别为欢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在民间,梅常被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