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估价太平天国的意义在帝制时代,从正统史观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就是谋反,就是叛逆,就是破坏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因而不会有什么人去肯定这场革命,甚至到了新史学发生,也很少有学者敢于正面肯定太平天国的意义。在两千年帝制时代,类似太平天国这样的政治运动所在多有,几百年、几十年一次的改朝换代,大致上都遵循着太平天国这样的路径。许多朝代成功了,改成了,如汉朝,如明朝,更多的则失败了。成者王侯败者贼,历史从来不会、不敢嘲弄成功者。假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清廷南北分治一百年、两百年,假如洪秀全灭了清朝统一了中国,历史都会改写,评估就会不一样。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过去的解说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看法,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如洪秀全太腐败。这个看法几乎成为共识,但凡知道太平天国的,无不有这样的认识。认真想想,这个说法并不合乎历史事实,腐败只是表象,并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真原因。历史上比洪秀全腐败的政权多得是,并没有像太平天国失败得这样迅速这样惨。究其原因,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应从历史大势去寻找。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发生地点在广西。时间、地点,以及主要参加者的身份,都非常耐人寻味。从这里,或许能够读出与大历史的关联处。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兴起,并不是传统中国原来意义的农民起义,这场运动的大背景是中国已经局部踏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轨道。但是,也必须看到的,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领导人并不具备那个时代的国际视野,他们不知道中国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而过去的讨论者如冯友兰注意到洪秀全政治中愚昧落后的一面,庆幸太平天国被剿灭,否则中国将被拉回西方意义的中世纪。洪秀全、太平天国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十几年漫长岁月中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常态社会应有的统治方式,长时期实行战争状态下的特别措施,久而久之,人民生厌,无法支持。在经济制度方面,太平天国长时期实行圣库制度,自金田起义到革命失败,这一制度都没有调整。圣库制度在战争状态下有利于保障军队供应,吸引穷苦民众参加革命,保障军队纪律等,都有积极作用。但当定都后,当统治成为常态后,太平天国领导人还用各种理由坚持圣库制度,这就严重违反了人性,不合时宜了。特别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后,将圣库制度肆意扩大,将城市居民纳入圣库制度管理范畴,强制性要求“人无私财”,大公无私,毫不利己,这就不是一般的违反人性,而是将一个非常态的社会架构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