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l2.1-3 桩头质量不达标现象灌注桩桩头质量不达标或短桩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通病现象成桩后,桩顶出现混凝土只见砂子不见石子的离析;泥浆、钻渣等与混凝土混合的“混浆”;桩顶超灌高度不足,设计桩顶部位仍是浮浆层等现象造成桩顶混凝土强度偏低,质量不达标;在灌注过程未控制好标高或者成桩过程中停料过早,造成桩长达不到设计桩长的短桩现象(图 2.1-3)2.规范标准相关规定r1■■(1)设计规范标准相关规定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2)施工规范标准相关规定《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9.2.11 灌注水下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9 混凝土灌注至桩顶部位时,应采取措施保持导管内的混凝土压力,避免桩顶泥浆密度过大而产生泥团或桩顶混凝土不密实、松散等现象;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应核对混凝土的灌入数量,确定所测混凝土的灌注高度是否正确。灌注的桩顶高程应比设计高程高出不小于 0.5m,当存在地质较差、孔内泥浆密度过大、桩径较大等情况时,应适当提高其超灌的高度;超灌的多余部分在承台施工前或接桩前应凿除,凿除后的桩头应密实、无松散层。3. 原因分析(1) 技术交底有不到位之处,内容不够全面。(2) 现场技术员缺乏质量意识,未掌握水下混凝土施工有关规定要求和注意事项。(3) 首批混凝土本身的质量问题,搅拌不熟,或混凝土中石料级配不好,混凝土和易性差。(4) 浇筑过程中,少量混凝土从贮料斗外直接漏到孔内,形成离析,砂浆浮在上面与泥浆混合。(5) 混浆主要是清孔不彻底,泥浆比重较大,浇桩过程中,沉淀变厚而下沉和混凝土混合 O(6) 灌注尾声,施工人员量测桩顶超灌高度失误,超灌高度不足。(7)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未设专人经常测量水中混凝土面的高度。4. 预防措施(1)施工措施1)仔细熟读施工图,准确测量护筒顶标高并正确交底;终孔检查孔深时除采用测绳测量还必须采用钢尺对测绳进行复核测量,当发现孔深不够时不得终孔;混凝土灌注时超灌 0.5〜1.0m。2) 浇灌前应检查钻机、搅拌机、发电机组等设备,确保其在桩身混凝土浇灌过程中运行良好,并注意机械设备日常维护保养。3) 清孔要彻底,灌注水下混凝土前要测泥浆指标,不达标要二次清孔。4) 浇筑过程中,加强现场测试,根据实际浇筑用量和混凝土面上升高度的关系,推算好最终用量。5) 灌注桩接近结束时,应用尼龙绳绑一金属重物,探入孔中,金属与混凝土内的石子摩擦,明显通过细绳可以感觉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