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历史课堂语言激发学生思想共鸣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是一条师生课堂沟通的纽带。老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老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说课堂语言既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业务修养,又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一、用悬念式语言导入新课,抓住学生注意力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是提高整节课效率的重要环节。我一般会设置悬念,直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讲道:英国的炮舰轰开了一向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西方资产阶级为之欣喜若狂,他们对中国这个宽阔的市场抱有狂热的幻想,“一想到和三万万人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英国报纸宣称:“只需要中国人每人每年买一顶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于是,英商们争先恐后地向中国搬运商品,甚至把钢琴和西餐用的刀叉都成批地运来。他们幻想,每个中国家庭购置一架钢琴,每个中国人使用一套西餐用具,应当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英国资产阶级的幻想很快破灭了。棉织睡帽不是一人一顶,而是几乎一顶也卖不出去;钢琴和刀叉的售价几乎还抵不上运费,却仍极少有人问津,更令人惊奇的是,运往英国伦敦的中国生丝,是用英国上等棉布包装的,足见当时英国上等棉布比以往的包装材料——杭州粗棉布还要便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使资产阶级的狂热幻想化为泡影了呢?由此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品在中国的滞销。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注意力很快从分散的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二、用情感性语言讲授新课,提高学生的探究欲在历史课堂中,假如不设法拓展和补充,那也就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无法给学生“鉴古知今”的启迪。如在讲述《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时,我模仿希特勒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段话:女士们、先生们:面对如同霍乱一样传染到我国的经济危机,魏玛政府又做了什么呢?从这段话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必定,更认识了希特勒这一具有偏执心理的人物,从而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希特勒这一人物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三、用启迪性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形成总体认识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