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鲚资源调查与人工养殖讨论进展1 长江刀鲚我国鲚属鱼类分为 3 个种:刀鲚、凤鲚和七丝鲚,其中刀鲚又分为洄游型和定居型 2 个生态型。洄游型主要分布于长江、钱塘江、瓯江口等地区;定居型(湖鲚)主要分布在太湖、巢湖等长江下游湖泊中。还有一种上颌骨较短,栖息于太湖等淡水中的刀鲚,被称为短颌鲫。曾有学者将短颌鲫[9]与湖鲚[10]归为刀鲚的亚种,但 Cytb 序列分析[11]、mtDNA 控制区全序列变异[12]和矢耳石形态特征比较[13]等结果都表明,刀鲚和湖鲚、短颌鲫是同一个物种,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形态上产生了一些变异,但这种变异还是属于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没有上升到亚种水平,湖鲚、短颌鲫是刀鲚的 2 种淡水生态型。长江刀鲚即为洄游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刀鲚,以肉味鲜美、脂肪多,细嫩丰腴而著称。2 长江刀鲚资源调查2.1 资源现状刀鲚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传统渔业对象之一,曾经产量极高,占到了长江鱼类天然捕捞量的 35%~50%,1973 年时曾达到最高值 3745.1t。此后总体趋势上逐年锐减,到 2024 年后基本维持在 50t。如今,长江刀鲚已形不成渔汛,洄游距离大幅缩短,长江中游的岳阳和湖口监测点自 20 世纪 90年代始就已很少检测到刀鲚。长江刀鲚种群及个体小型化也很严重。20 世纪 70 年代,长江刀鲚种群年龄以 3~4 龄为主(占 84%),平均体质量 110g 以上,平均体长超过30cm。2024 年则主要为 1~2 龄(超过 80%),平均体质量为 99.6g,平均体长 28.6cm[14]。2.2 保护措施刀鲚资源濒临灭绝,开展刀鲚种质资源保护刻不容缓。农业部自2024 年开始实行长江禁渔期,并通过发放捕捞证的方式限制捕捞强度。2024 年,上海、江苏、安徽 3 地的长江刀鱼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正式命名。理论上长江禁渔期制度是根据长江刀鲚的自身生殖特性制定的有力保护措施,能从根本上缓解这一洄游性经济鱼类的生存压力,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扭转刀鲚资源衰竭的趋势。因此,要加强当前的保护力度,禁渔地域需扩大,禁渔时间跨度要增加,并严格控制禁渔期间刀鲚专项特许捕捞证的发放数量,限制刀鲚捕捞网目的规格。要对刀鲚的收购和流通实施准入制,从而控制各江段的刀鲚捕捞量和上市量;限制捕捞区域。另外,环境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水体污染使刀鲚洄游亲本和鱼卵及鱼苗的生存受到影响,存活率大大降低。建议管理部门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水环境污染。刀鲚生长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