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美术探源摘要:闽南民间美术作为闽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呈现出独特地域色彩和个性。从文化构成上看,闽南民间美术属于俗民文化,与士人文化合为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在与多元异质文化交融碰撞中,形成兼容和守成的文化力,营造了多向度的形势,这是闽南民间美术开放多元的生态环境。关键词:闽南;民间美术;闽南文化;民俗;形成闽南民间美术作为闽南文化传承的载体,由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环境共同造就,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美学特征。闽南民间美术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活习尚、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和影响作用。两者在互动中交汇融合、共同生存,构成了闽南民间美术的珍宝。闽南民间美术伴随闽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其文化构成的因素是多方面。一、古越文化的遗留闽越人不仅有崇拜蛇的风俗,也有对鸟类的崇拜。在闽侯黄土仑遗址中出土的禽形壶,在闽越国故城出土的蛇鸟并列纹饰的瓦当,甚至在铜钟残铣等出土文物中也能见到鸟纹图饰。此外,在许多熏炉盖或个别匏壶盖上都塑有鸟形钮。这些都证明了闽越人具有对鸟类的崇拜习俗。除此之外,在闽越国陶器上常见蛙纹或蛙头塑性,这些形象往往见于陶器耳系鋬上。蛙为闽越地区习见的动物,也是蛇类喜爱之物。闽越人将蛙形纹制于饮食器皿上,除了审美因素外,也可能是崇蛇观念的一种表现。福建地区的崇蛇信仰自汉以后仍延续不断,历代都流传着各种崇蛇的故事和神话。二、中原文化的注入历史上,大量入闽的中原移民对福建文化进展起着决定性、方向性的作用。中原汉族曾经四次大批次进入福建,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多为中州的官宦世族,或是军人、官吏被贬流放,普遍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为了躲避战乱,大量迁徙入闽,不仅大幅增加了福建人口,还传授了中原发达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泉州成为早期闽南文化的孕育地。中原入闽人士的增加,促进了生活用品的供需生产。该时期,晋江磁灶开始烧制以日常生活器皿为主的陶器,如盘、壶、钵、罐、翁、碗等小型物件,以及灯盏、灯座等陶器,做功相当精细。磁灶制陶的工艺技术伴随着泉州港海运交通的进展,不断改进,除具有福建地区特色外,还融合了北方窑的特点,由此可见,从北向南的文化沟通与渗透,不断提升了闽南民间的制造业工艺水平。佛教入闽在三国至西晋之际,到南北朝呈迅速进展之势。佛教作为一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既是一种宗教文化,也是一种哲学。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