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山歌现状与保护传承模式讨论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明的珍宝,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社会价值。闽西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典型代表,是客家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提练出的智慧结晶,其曲风淳朴自然,曲调婉转,风格多变,在我国音乐、文学、民俗等讨论领域都居于一席之地。笔者以闽西客家山歌为讨论对象,通过考察讨论,探究其进展现状,并得出闽西客家山歌保护传承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多元参加、参加者创新进展。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客家山歌;保护;传承闽西是客家祖地,历史上的汀州府下辖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共 8 个纯客家县,在浩浩南流的汀江培育下,中原遗风与汀江两岸的土著文化在这里沟通、碰撞,形成历史久远、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对此,温萍先生在《客家音乐文化概论》的“绪论”中提到:“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流传着客家音乐。”客家山歌是客家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桂东、台湾及其他地方的客属聚居区。2024 年,以广东梅州山歌和江西兴国山歌为代表的“客家山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客家三大聚居区之一的闽西客家山歌曲调婉转多变、凸显时代变迁,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不断进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动的背景下,探讨闽西客家山歌的生存现状,构建其保护性传承模式,促进闽西客家山歌的适应性进展,保护文化多样性。一、闽西客家山歌客家,亦可称之为客家人、客家族群或客家民系,客家产生于唐末至两宋初期的闽西、粤东地区,因北方战乱与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纷纷迁往南方避难并定居于此。受嶺南山歌的启发,客家人将原中原地区的民歌引入,并进行适当的改编,将岭南山歌的特色与元素融入其中,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闽西客家山歌。闽西传统的农耕生活与丰富的习俗民风使得闽西客家山歌独具特色。(1)主题多样、类型丰富客家先民们迁居于闽西后,上山砍柴、伐木、采割松脂,每日早出晚归,肩挑手提地辛勤劳作。面对崇山峻岭、万籁俱静的大山,行走在地势高低不平的山间小路,且需借助扁担运输的现状,为排解疲累的身心,更为了克服森林茂密、鸟兽众多所带来的恐惧,客家先民们借助山歌,以打发无聊的耕作时间。闽西客家山歌主题多样、类型丰富。从艺术角度看,其表现手法多“比兴”,常用“重章迭句”,尤以比方“双关”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