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与文化大理鹤庆新华村银铜器手工艺调查摘要:在多样化的文化世界中,民族文化不仅受到异文化的冲击,还可能接受和认可异文化,接受的原因在于不同文化体系持续性的接触后,异文化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民族文化所需的要素。通过田野调查,还原一个云南白族银器村寨与藏区文化之间的交融影响实态场景,探究在异文化和机器加工生产的双重影响下,民族传统工艺的本真性问题。关键词:大理;新华村;银铜器;手工艺;本真性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是一个以打制银铜手工艺而闻名的白族村寨。鹤庆银器一直以来最主要的销售对象是藏彝走廊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近年来,在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变迁中,鹤庆银器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发生了文化变迁,其制作方式、销售对象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异文化对民族文化系统的冲击,鹤庆银器历史中“小炉匠”的技艺在与西藏文化体系发生持续性接触后,技术开始有了多样性的进展,器物符号上出现文化体系的“顺涵化”。在此过程中,鹤庆银器是不是还保持着本真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传统民族工艺在多样化的文化交融中的本真性问题。一、鹤庆银器的文化渊源新华村位于鹤庆县城西北角凤凰山下,是大理州北端的行政村,包括南翼、北翼、纲常河 3 个自然村。南翼村几乎家家都有从事银铜器手工业的匠人,十分典型。由于当地土地面积小,这里一度是个贫穷的地方。打制银铜器可以补贴家用,这成为促使他们手艺进展的诱因,使鹤庆的银匠家庭现在的家庭收入都在全国的一般水平上。新华村的匠人其前身是“小炉匠”,他们走南闯北传承着祖辈的手艺,青海、甘肃、西藏、四川、贵州以及云南的各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走村串寨帮人修锅焊补炉,在外面赚些小钱糊口。走南闯北的坎坷经历对其后来的技术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今日新华村手工艺能脱颖而出也与外出打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西藏市场的开发是新华村今日进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原来新华村的“小炉匠”多往南走。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有一批年轻人开始向北走,从丽江出发,经宁蒗、大凉山、成都、汶川、茂县、马尔康入藏,从甘南、果洛、玉树直到那曲,甚至把手艺做到了阿里。这条路线对于当时的新华人来说不仅是一次开拓市场的远征,也是技术学习、文化见闻增长的旅途。这条路线,由云南至西藏的南北线,经过了民族学上提到的“藏彝走廊”以及藏区的大半部分。藏彝走廊上各个民族既相似又不同,让新华人对不同民族对器物的喜好有了深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