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非常时期(1937-1945)这一时期对应于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止于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一个全国范围、规模空前的侵略和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时期,在国际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迅速变化的战争形势决定一切,也决定电影,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开始了新的分化和组合,最终形成了大后方、租界区、根据地、沦陷区四个地区的电影产生、进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同时也标志着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的新格局。一、国民党统治区的电影1938 年 1 月,具有广泛统一战线性质的电影组织——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了。在此时期,中制创作的作品数量多,创作了很多充满斗争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风格的作品。抗战前,由于环境的限制,表现爱国主题只能实行比较隐晦的办法。在阳翰笙创作的剧本中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等,大部分有真实的生活蓝本。在同段时间内,由于国内的爱国热情空前的高涨,日军的步步紧逼导致国人更加意识到抗战的重要性,中制应运而生创作出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评论界一致把这部称作“第一步献给后方民众的作品”。比之之前的影片,它没有把爱国主题用隐喻暗示的方法来表现,而是真真实实刻画战场上的一切,把战场上的故事很直接的展现在了普通民众眼前。影片直奔主题,节奏明快,真实的还原了抗日战场。二、抗日根据地的电影当时,抗日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所以其进展的“延安电影团”成为抗日根据地电影制作的标志。这些电影大多以纪录片形式反映革命军民的生产、生活和战斗。袁牧之编导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是解放区电影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影片。影片的主题是“天下人心归延安”,反映了延安抗日根据地对全国广阔爱国人士的巨大感召力。影片的指向性都很明确,为团结整个民族的战斗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期间创作人员深化战场拍摄素材,和战士们同睡同住,用最直接的方式来展现八路军的真实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激起人民的爱国热情。但影片最终因苏德战争爆发,电影没有完成拷贝。电影团在 1942 年开始摄制的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边区军民亲切地称它为《南泥湾》。这部影片由吴印咸、徐肖冰拍摄,钱筱璋编辑。影片主要内容是:三五九旅向满目荒凉的南泥湾进军,战士们风餐露宿,在荆棘丛生的土地上艰难地开垦,挖窑洞,烧炭造纸,修路筑桥,以及创办各种手工业作坊。三、租界区的电影在上海的租界区内,“华新”、“华成”两公司拍摄了古装片,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