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节拍助推器科学家明白潮汐的涨落可以产生能量,可以发电,而资本巨头则更为敏感——他们知道熙熙攘攘的人流、市场的沟通以及进展的潮流就是商机,就是风水财源。已经跻身于世界十大金融机构的汇丰银行,就是利用潮汐,抓住每次商机的成功例子。汇丰在诞生之初就将自身立足于东西方资本沟通的主航道上,扎根于香港中环。过去 148 年中环皇后大道 1 号的主人一直是汇丰银行,尽管在同一地点上前后建造、重建过 3 座汇丰大厦,每一次汇丰总部的新建都预示着一个新的资本时代的到来,汇丰新楼成为了加速东西方资本沟通的助推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 1845 年 3 月,14 名在华从事商贸交易的商人在香港和上海创立了汇丰银行。在香港,汇丰租用了当时位于皇后大道 1 号的获多利大厦(WardleyBuilding)作为总部。1883 年,汇丰取得了整个获多利大厦的地皮开发权,开始着手兴建自己的第一个总部大厦。这期间汇丰在中国内陆的业绩飞速成长。19 世纪末满清政府在数次对外战争中失利,汇丰都是战争赔款的筹办、监保和管理机构,汇丰还借此直接监督中国海关的日常运营,这一系列深化中国命脉的渗透,使汇丰获得国家央行和国库总监一般的地位。1886 年,皇后大道上落成的第一座大理石穹顶的金融殿堂,亦是汇丰在亚洲雄起地位的写照。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经历了一段极为短暂的黄金进展时期,汇丰在这段时期积极参加中国民营资本和海外金融资本的交往,在中国的资本家和民营企业赢得了声誉。1933 年汇丰决定在香港兴建一个富于工业化气息的总部大楼,为内陆那些向往工业化、现代化的生意人、实业厂主们树立一个效率和现代金融的榜样。1935 年落成的大厦采纳了竖向简明的构图,内部采纳了集中送风系统和快速升降梯。这些现代工业的手法、设计,为亚洲打造了“现代资本保险箱”的形象。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开放大门,迎来了潮水般的海外资本。汇丰再次抓住机遇,在既有大厦的地址上兴建新楼。这一次,汇丰给世人一个绝无仅有、卓越而另类的回答。整个建筑设计被冠名为后工业时代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它不仅仅是宣告现代主义时代的结束,更是预示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楼采纳全新的组装式概念,这种方式使得汇丰可以在全球采购最先进的设备和材料,然后在现场拼装。组装和配置代替传统建造方式,成为施工中最主要的过程。它体现了汇丰超前的眼光,也是汇丰和香港向世界做出的一个未来宣言:愿作世界资源配置的平台。假如说这种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