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现代因素融入戏曲现代戏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戏曲现代戏”的题材优势已被削弱,因此“戏曲现代戏”要生存、进展,必须从艺术本身挖掘它长久的、真正的艺术价值。 假如说戏曲传统戏中的程式化表演是在共性中寻求个性的话,那么戏曲现代戏的表演就是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寻求戏曲化。在“戏曲现代戏”中,新的程式成为“一剧一用”不可重复使用的“一次性消费”。 现代戏的进展常常来自对“传统”的“背叛”——它要避开艺术上的重复。但越要出新,舞台呈现的设计难度就越大。 中国戏曲现代戏目前正置十字路口,这正是催生中国特色的音乐剧的有利契机,对于综合性舞台艺术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戏曲现代戏是指反映现实生活的戏曲剧目。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历史戏出现的。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戏曲现代戏应该占据“半壁江山”。即使根据后来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划分,它也应该“三分天下有其一”。戏曲要随着时代进展,而传统戏曲无法直观地反映现代生活,于是有了戏曲现代戏。所以,戏曲现代戏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定性。 现代戏因为没有程式可以借鉴,所以,假如单从艺术上讲,戏曲现代戏远远无法与生存了几百年的传统戏曲抗衡。实事求是地说,长期以来,戏曲现代戏所赖以生存的,不是艺术优势,而是题材优势。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其优势无可取代。从解放前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现代戏曾经取得过非常喜人的成就。《杨三姐告状》、《罗汉钱》、《血泪仇》、《刘巧儿》、《小女婿》、《李二嫂改嫁》、《朝阳沟》、《夺印》等,曾经红遍全国。当时的许多艺术实践经验,很值得我们仔细总结。 今日,戏曲现代戏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目,比如川剧《金子》、京剧《华子良》、豫剧《村官李天成》、吕剧《补天》等。假如说文革前的 17 年是戏曲现代戏的成长时期,那么,文革后将近三十年,应该是戏曲现代戏的成熟时期,然而,至今我们的戏曲现代戏仍然在探究、在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观念到艺术技巧等,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所以,我们的现代戏精品不多,形不成群体风格,形不成气候。 那么,今日的戏曲现代戏为什么迟迟没有“返青”?窃以为,造成现代戏前景迷茫的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戏曲现代戏”的定位不准,并由此引发了属性错置、评判不当、导向模糊等。而这些问题在当初“政治标准第一”的时代,是被掩盖着的。 一、“戏曲现代戏”的题材优势已经削弱 在人们的意念里,中国戏曲,除了传统剧目之外,其他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