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逐渐普及,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教具、学具、课件、投影、录音、录像、信息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其强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直观感受、清晰的影像及可动画性,极大的优化了教学过程,强调了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内化作用,重视了学生活动过程中自身探索的体验和感悟,更好的落实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育教学理念。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好奇、好动使他们突出的心里特征。小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索取。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乐于接受,课堂教学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运用多媒体声色并茂、视听兼有、生动有趣、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的特点创设情境,在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感官刺激,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伏尔加河的纤夫》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将《伏尔加河的纤夫》的画面资料和《伏尔加船夫曲》的音乐资料有机的整合链接制成课件,在讲解时,通过“幻灯片放映”先播放一段《伏尔加船夫曲》音乐,在乐曲声中画面出现一条伏尔加河,纤夫们在岸边肩背纤绳弓着腰拉着船艰难行进,伴随着纤夫的号子声,画面转换成纤夫的脚、肩、头、面等局部特写镜头,使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和内心因素的干扰,融合到画面和音乐中,从而深深体会到纤夫的艰辛,加深了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如:在《开国大典》一文的教学时,链接入开国大典的宏伟壮观场面的录像资料,放映一些中华民族英雄儿女面对压迫、侵略、同仇敌忾的片段影片,结合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直观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好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过渡,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单一思维向综合思维过渡,由模仿思维想创造思维过渡。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重点,电脑演示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圆柱的底面积、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求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又如:“一列长500米的火车以800米/秒的速度,通过一座铁路桥用了4分钟,问这座铁路桥长多少米?”解答这类题,部分学生往往把火车行驶的路程与桥长等同起来,我们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火车通过铁桥:播放课件资料片,一列火车在隆隆声中到达桥头,从火车头到达桥上开始,在桥的下面跟随火车头同步显示火车行驶路线,直到火车尾部离开铁桥为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桥长=火车4分钟行驶的路程-火车长度”这一数量关系式,在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