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何去何从?垃圾分类,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关系 13 亿多人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中华民族的长久健康进展。当前垃圾分类制度已逐步推行,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社会新时尚。生活垃圾已得到有效处理,建筑垃圾又该何去何从?近几年以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进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我国建筑垃圾的来源有四个:第一个是来源于建筑寿命到期的建筑,比如危房拆除。第二个是来源于城市建设。规划新城、城中村改造、违章建筑的拆除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三是公共建筑与家庭装修。比如老房改造、二手房买卖等。四是来源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建筑物损毁。除此之外,道路修建以及拆除过程当中的建筑垃圾产生量也逐年增加。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据了解,目前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有堆放、填埋、回填以及资源化处置等几种。其中,资源化处置是最佳方式。然而,我国建筑垃圾的综合处理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25 年我国产生建筑垃圾约24 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约 1.2 亿吨,利用率仅为 5%左右。究其原因,第一个是缺乏具备可行性的政策。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大量利好的行业政策给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进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这些政策大多停留在方向性指导上,难以指导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进行具体工作。部分城市缺乏中长期规划,设计、施工、拆除仍采纳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的产生。第二个是建筑垃圾分类水平较低。一般情况下,只有钢筋等价值较高的材料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绝大部分建筑垃圾只能进行混合收集,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和要求,加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三是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进展技术还不成熟。建筑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黄金”,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长久健康进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度,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建筑垃圾是城镇化进展到一定阶段的必定产物,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加,从建筑垃圾的排放、分类、资源化处理以及再生利用等方面实现全程监管。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首先应从源头削减,即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