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程教导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皆围绕一条主线即:组成→性质→应用而展开。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通过对比,掌握不同结构材料的不同性质,比如混凝土、砂浆和砌筑块材等脆性材料的抗压性能远优于其抗拉性能,工程中主要作为受压材料,如用于受压柱和墙等,而建筑钢材和木材等韧性材料由于具备较好的抗拉性能主要用于梁等受弯构件或构件的受拉部位。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密切结合工程实例。如对于一些工程质量事故,可以分析技术上的原因,同时指出劣质建材或偷工减料产生的社会根源,培育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3]通过工程材料应用的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材料性质的优劣对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影响。又既加深了对材料性质和正确应用的认识,又增强了责任感,为培育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做准备。其他材料部分对其他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吸声隔声材料等,结合具备各功能的基本原理介绍现有不同的功能材料常见品种和优缺点,弄清如何根据不同工程应用条件合理选用功能材料。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应该避开满堂灌式的填鸭式教学,对课堂教学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每节课的组织最好包括以下几部本职容:(1)用五至十分钟作引言:课堂前十分钟左右,学生大多还不能高效的接受老师所要介绍的内容,故老师不宜直入主题,设置引言可起到铺垫作用,使学生渐入情景,并激起其对本堂课主要讲授内容的求知欲。(2)用三十分钟讲授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老师可采纳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可讲授、可探讨等等。(3)用五分钟小结:小结是对本堂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使重点更加明确。(4)用五分钟引入下次课内容:小结后可通过设问等方法引入下节课将要介绍的内容,例如采纳课前提问的办法,即在本节课快要结束时,给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下节课讲述课程新内容前,先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答上一节课提出来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课后通过自学猎取知识,[4]同时方便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当然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2.2 课内实验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贴近工程实际。课内材料试验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性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其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材料进行相关试验,可以掌握基本的试验操作和材料性能检验方法,为学生毕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