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开发式扶贫拓展

开发式扶贫拓展_第1页
1/25
开发式扶贫拓展_第2页
2/25
开发式扶贫拓展_第3页
3/25
开发式扶贫拓展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期评估结果显示,纲要实施 5 年来,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 2927 万减少到 2365 万,减少了 562 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从 6102 万减少到 4067 万,减少了 2035 万。同时,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2025 年,时任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在访问中国时说:“自 1980 年以来,中国的脱贫人口在进展中国家脱贫人口中占 75%,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 与此同时,数据也显示,我国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明显趋缓。20 世纪 80 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 1370 万;90 年代年均减少 620 万,进入 2l 世纪年均减少只有 150 万。于是,对如何解决剩下的2000 多万绝对贫困人口的问题,有关讨论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方针已不适应新阶段的扶贫形势,扶贫应以救济救助为主。目前农村有 2000 多万贫困人口,只要国家财政给每个贫困人口提供 1000 元生活保障,也就是每年拿出 200 多亿元,农村的贫困问题就可以彻底地解决。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统筹城乡进展、消除农村贫困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简单地用低保的方式解决现有 2000 多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否定开发式扶贫方针,这种观点并不符合我国农村目前贫困问题的实际,也不符合用进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基本方针,不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笔者在同意后一种观点的同时认为: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表明,开发式扶贫方针是我国政府农村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坚持。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式扶贫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完善与拓展。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必定性 回顾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根据推动减贫的主要手段,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是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实行传统的社会救济扶贫方针,政府通过一系列强制手段和制度变革实现城乡居民之间分配平均化,总体上避开了贫困程度的加深;二是 1978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主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大规模减缓贫困,这一阶段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三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逐步形成了我国农村扶贫的基本方针,即开发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是对过去传统的救济式扶贫的改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开发式扶贫拓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