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组织与产业绩效讨论 一、产业组织理论下的产业绩效讨论 不同学者对产业绩效内涵的界定不同,我们认为,产业绩效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共同作用产生的经济效果。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单向因果联系,即“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以施蒂格勒和德塞姆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指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源于市场需求和技术管理水平的进步,企业效率决定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强调其他因素的作用:唐要家、徐志霖、王继平等,侧重体制因素的影响;高辉、张伟等,通过考察产业规模和资本结构来讨论产业绩效。实际上,产业绩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产业的自身特点,使得产业结构、企业行为及产权结构等各种因素,在决定产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二、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分析 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有勒纳指数、市场前 N 家企业集中度,赫芬达指数等,考虑到资料取得与处理的简便以及实际中的应用范围,本文选用 CRn 指标对我国建筑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数据》统计,中国前十大建筑承包商的国内营业额为亿美元,以 1美元兑元人民币的汇价,折算人民币亿元。按 2025 年亿元的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前十位的占%.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中,CR430 或CR840 的产业结构为竞争市场结构,因此我国建筑业属于典型的竞争市场结构。而且从企业数最上看,建设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 2 加 3 年,我国共有建筑企业 48688 家,具有一级以上资质的企业达到 309 家。极低的市场集中中度和众多的企业。带来了我国建筑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整体行业毛利水平持续偏低。我国建筑产业的集中度低,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造成了不同部门的建筑企业规模、性质相似,严重限制了建筑行业的进展。二是大型建筑企业的结构相似,互补性弱,兼并、联合产生的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三是资质管理对综合总承包的限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极大阻碍了跨行业、跨领域建筑企业的重组、联合。 2.产品、服务差异及进入壁垒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提高市场地位、设置行业进人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建筑业中,产品和服务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工程质量、员工素养、服务水平、技术实力等方面,因此不同层次的建筑企业才能满足市场上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