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学生心理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摘要:“两课”教学要贴近现实,抓住学生的心;要“意新理透”,深化学生的心;要客观辩正,理顺学生的心;要高屋建瓴,开阔学生的心;要语言生动得体,打动学生的心;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网住”学生的心。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两课”教学;学生心理;教学质量 高校“两课”教学一直被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两课教学”并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们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课”教学患了“虚高症”,高高在上,没有切中学生的思想要害。“两课”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中,逐步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外部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起作用,使受教育者接受定向的影响,教育才是成功的。因此,要使“两课”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抓住学生的心理学问题是关键。 一、“两课”教学要贴近现实,抓住学生的心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两课”教学必须贴近现实,紧密联系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工作问题,贯彻邓小平说的“两课”教学“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才能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首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讲,不少学生认为对时事的关注不能产生实际效用,因而失去了参加政治的积极性,转而关怀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比如爱情、就业、考研、出国。另外,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对社会生活没有深刻的了解,缺乏切身的经验和体会,对很多政治问题只能停留在浅层认识上。为此,我们在讲授形势与政策时,不妨及时提出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国内外局势,如何辩证地看待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政府的体制改革对学生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当前如何看待就业难等问题。只有敢于和善于回答、解决学生心中的疑虑重、难度大的现实思想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想听、爱听。 其次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常常听到不少学生抱怨,之所以不愿上“两课”是因为将来搞专业,学了也没用。那么如何克服学生的这种心理呢?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就可以举例分析哲学与科学发明制造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给地质专业学生讲课时,可结合如何绘制一张地质图,说明制图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