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与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 一、西南联大的设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一所着名大学,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从 1937 年平津沦陷后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至抗战胜利后复员北上,前后共计八年,为战时中国培育了大批人才,这些人直到今日依旧活跃在各个学科领域。西南联大不仅培育了杨振宁、李政道等大批自然科学家,而且也培育了何炳棣、邹谠、王浩等人文科学家,还养育了像殷海光这样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学者。西南联大的存在对于分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活动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一位西南联大学生所言:“西南联大便具备了双重意义。一个是表面的意义,那当然就如其名称所揭,是一个‘学校’,是一座讨论学问、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但在另外却还有一重不为人们所见的隐潜意义,那就是一个酝酿舆论,领导思想的政治中心。这一面虽然潜隐不露,非能一望而知,但却是西南联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若弃此不顾,只谈上课讲学,那实在不能算是了解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设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政府决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西南联大设立的动议直接来源于胡适等人,1943 年 1 月 2 日蒋梦麟致胡适的一封信中说:“弟则欲求联大之成功,故不惜牺牲一切,但精神上之不痛快总觉难免,有时不免痛责兄与雪艇、孟真之创联大之议。数月前在渝,孟真怪我不管联大事,我说,不管者所以管也。”七·七事变前夕,蒋介石邀请了许多国内知名人土在庐山进行国是谈话会,当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都应邀参加,同时还邀请了大批教授前往,如陈岱孙、浦薛凤、庄前鼎等。事变后,北方各校纷纷去电告急,要求几位校长返校应变。当时留在北平的教育界着名学者、教授李书华、陆志韦、查良钊、罗隆基、梅贻宝、郑天挺等 21 名教授联名致电庐山谈话会,要求守土抗战。同时潘光旦、查良钊等人致电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就同人观察,华北局面症结在地方最高当局对中央尚有疑虑,深恐地方对日决裂后中央反转妥协退让,使地方进退失据。务请向介公进言,对地方作具体表示,俾祛除此种疑虑。”7 月 17 日梅贻琦电告清华教务长潘光旦“今早重要会议,当局表示坚决,并已有布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决定将三校迁往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此事经三位校长回南京和教育部进一步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