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摘要:为了老子讨论的需要,为了解开历史的谜团,必须深化认识《老子》其书的经历。本文侧重于《老子》书名在东周的演变探讨,以及认清《老子》全书的宗旨,乃至于《老子》一书的重大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三绝》、“韦编三绝”、官方本、社会本、圣人、绝学无忧。《老子》一书,老子其人,它作为一个历史谜团始终困惑着我。战国时庄周把老子视为“博大真人”,其实这也只是付老子一个虚名,抬高自己,贩卖自己的诡辩。其他诸子,更是承袭当时的时尚,或汲取一点,或攻其一点,自己立论,也自心安理得,从未有澄清过老子乃何许人。自《史记》有关老子生平记载的三个“或曰”以来,又把老子搞得玄乎。从汉以后文人墨客对《老子》的研讨、论述、校勘、正诂,也终无定论,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近几年来,楚竹简面世后,《老子》的研探又有点似是而非……的确,历史至今有关《老子》这本书、和有关老子这个人的史料,给我们留下来的只是一团团迷雾。在新世纪里,为了中华民族自身古老文化的纯真,我们应透过历史的迷雾,拂去历史的尘垢……本人在史实陈迹的启发下有一些认识,现联篇成文,奉献给识者,万望诸君哂笑之余而不吝赐以教之。一、《五千言》、《三绝》、《悖篇三绝》。西周末年,有一在周室做官的老人,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老子。虽然他本人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做官多年,饱览史料,学识渊博,也算得德高望重。他共经历了厉王、共和、宣王三个时期,对周宣王的小有“中兴”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深得周宣王时的君臣们的赞誉和爱戴。周宣王“临危”之时,曾授命于老子,要他将古公亶父老祖宗所着的《德》经发扬光大。然而,值周宣王死,幽王继位,他的所作所为更加无一是处。当时又逢史官伯阳之流,以旁观者的身份,落井下石,幸灾乐祸。老子认为,这是食国家俸禄而不为国家办事的蛀虫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在自己辑成的《五千言》中,又加进了新的一段(即后人分章的三十九章)针对伯阳语而斥之。《五千言》,是老子在周始祖古公亶父所着的《德》经的基础上立论的。他重新修定了周室宗祖的《德》经,呈献给周幽王,老子想以祖宗的训导感化周幽王。可是周幽王既无心于国家治理,更无丝毫律己的意念,对《五千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碍于祖宗的情面,责成当时的史官按惯例收入周室。这时,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诸权贵之仕,周幽王的近臣,都耳闻目睹了老子的《五千言》,且议论纷纷,相互告知,口头传讹。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