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科诨在元杂剧中的作用和功能 摘要:科诨,又称插科打诨,是中国戏曲中使用、制造滑稽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来自以滑稽、戏谑为主的宋杂剧,但在戏曲中只作喜剧性的穿插。”在元杂剧这种成熟的戏曲形态中,自然会对这一“喜剧性的穿插”有所继承和进展,甚至可以说它是对公元前五六世纪以来的俳优活动、六朝汉魏以来的角抵戏、歌舞戏和参军戏、民间表演艺术中滑稽传统的吸收和提炼。科诨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滑稽传统使人发笑,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对戏剧的表演体制、形象刻划、剧场调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诨;元杂剧;作用;功能 科诨,又称插科打诨,是中国戏曲中使用、制造滑稽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来自以滑稽、戏谑为主的宋杂剧,但在戏曲中只作喜剧性的穿插。”在元杂剧这种成熟的戏曲形态中,自然会对这一“喜剧性的穿插”有所继承和进展,甚至可以说它是对公元前五六世纪以来的俳优活动、六朝汉魏以来的角抵戏、歌舞戏和参军戏、民间表演艺术中滑稽传统的吸收和提炼。科诨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滑稽传统使人发笑,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对戏剧的表演体制、形象刻划、剧场调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科”指滑稽动作,与一般剧本中意指提示动作的“科”不同;而“诨”是指滑稽语言。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科”条说:“今人不知,以诨为科,非也。”虽然他论的是南戏,但南戏与杂剧在科诨表演体制上基本上相互关联的。他廓清了科诨与一般科诨的分别,也反映出他对科诨的关注。沈贻伟在《元杂剧插科打诨漫议》中也指出:“杂剧中的插科打诨不同于一般的科白,它和杂剧的整个剧情进展关系不大,在某些剧中甚至于无关,它是插入剧中以供观众发笑、具有一定讽谏意义的喜剧表演片段。”这就造成了科诨与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既可以依附于情节、性格之中,也可以游离于外,从而真正地与元杂剧中一般科范区别开来。 一、塑造人物形象 元杂剧一百数十本中活跃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足,几乎无所不包,有正面也有反面。从科诨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科诨对人物常是漫画式的勾画,勾画出大致的轮廓特征,并附以夸张和变形来补充、完善人物的性格。谷翔认为,“插科打诨,幽默诙谐”是元代喜剧民族特色之一,它“不仅能产生笑料,而且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喜剧性格。”沈贻伟也认为科诨在元杂剧中有塑造角色和讽刺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