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中美关系历史的谜底——评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 1949-1972》 在中国的国际关系讨论中,中美关系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每年都有一些讨论着作问世。以通史性着作为例,1989 年以来,比较出色的着作至少有三种:一是中山大学蒋相泽、吴机鹏两位教授主编的《简明中美关系史》;二是外交学院熊志勇教授独着的《中国与美国:迈向新世纪的回顾》;三是胡礼忠、金光耀等合着的《从望厦条约到克林顿访华:中美关系1844-1996》1 。这三本着作涵盖面广,涉及了 1784 年美国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以来 200 多年中美交往的历程,简明扼要,很适合作大学的教材。不过,由于相对缺少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的决策文件,特别是中国方面的决策文件,它们都存在两个共同的问题:就时期来讲,1949 年以后的部分不及在此之前的部分详尽透彻;就中美双方而言,对中国方面的分析又不及对美国方面的分析。 90 年代以后,美国国务院所编的大型外交史料系列丛书《美国对外关系》有关中国卷已经出到了 1964-1968 年,内容包括大量美国政府高层的决策文件 2 。苏联档案中事关中国外交的文件也解密开放一部分 3 。虽然中国方面尚未系统公布建国后的外交决策文件,但有关领导人的文献集、年谱、传记以及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也提供了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外交的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4 。 正是在充分利用这些相对丰富的外交文献基础上,陶文钊教授主编的《中美关系史 1949-1972》比较全面、客观、深化地阐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段不平静的历史。这段历史内容相当丰富,既有朝鲜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又有日内瓦和华沙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既有台湾海峡上的剑拔弩张,也有中南海里的谈笑风生,所有的这些或严峻、或精彩的历史场景都在书中得到了全面的再现、冷静的剖析和恰到好处的评论。 本书实际上是作者六年前出版的论着《中美关系史 1911-1950》5 的姐妹篇,秉承了前一本着作颇受学术界好评的的风格:结构完整,材料丰富,论点鲜亮,叙述详密。假如说,两本书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前一本书是作者独立完成的,后一本书是作者和一批优秀的青年作者合作的结晶,再就是前一本书是一本介乎专题讨论和概览之间的一种讨论性概览,这本书则基本是以文献讨论为基础的专着。 一 写一部高水平的中美关系史,而不是西方学者所擅长的"美国对华政策史"6 ,就不仅仅需要研读美国的文献,而且还要尽可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