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新思路 内容摘要: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中国加入 WTO 后,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更要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融合是我国对外贸易策略的必定选择。 关键词:对外贸易策略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兼容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成功点与困境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并出口那些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水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酬劳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H-O 理论仍然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生产规模酬劳不变的基础上,但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故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规模酬劳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其比较利益产生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些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这表明,大部分进展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