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师德性伦理性质探讨

教师德性伦理性质探讨_第1页
1/32
教师德性伦理性质探讨_第2页
2/32
教师德性伦理性质探讨_第3页
3/32
老师德性伦理性质探讨 在康德看来,自然的历史是由善开始的,因为它是上帝的作品[6]68。他认为,道德就是“我们应该据以行动的无条件的命令法则的总体,其本身在客观意义上已经就是一种实践”[6]140。“君子以成德为行”也是这个含义,即人生的价值在于成就品德而行事。也就是说,我们讨论德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有德性的人,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这一终极目的,过上幸福的“好的生活”,对群体而言就是达到“好的社会”,即达到个人实现德性与社会趋于善相统一的一个动态的统一体[7]。从传统人伦观看老师德性。老师作为公职人员,其人性的完美应该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多体会他人的而少只顾自己的感受,束缚我们自私的并发挥我们仁爱的感情”[8]。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老师德性当中,便是老师德性的运用与老师及其它人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曾否认自己是教授美德的老师,只劝告人们要关怀美德。所以,有德性的老师要让美德的接受者们信任,老师所进行的并不是向他们教授美德,而是告知他们生来就具有充分的公民义务并需要准备为此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劳特伦斯曾说,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贤人美德也只是真正美德的一种“反映”,而真正的美德仅属于哲人[9]。因此,传统人伦观上的老师德性伦理关系,并不是一种教与学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老师并不是道德专家也不是伦理巨人,而是一个略微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普通人。从哲学观看老师德性。对人来说,善就意味着对自身和他人的保全有功效,这也是至上的道德德性。在哲学和科学观念中,道德德性是真实的智慧。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出于适当的原因、以适当的方式去感受这些感情,就既是适度的又是最好的。这也就是美德的品质”[10]。追问一切存在的本原与目的的哲学,是一种纯粹理论的学说,哲学生活若离开一些道德德性是不可能进行的,但是,道德德性的最终根据和目的却只能在道德之外即在理论中找到,从根本上来说,道德德性的尊严只有根据这一目的才能得到理解,因此,德性本身终究不是目的,按施特劳斯的说法,“假如这些德性仅仅被理解为服从于哲学且是为了哲学,这便不再是一种对德性的道德理解”[11]。所以合乎美德,与其说是一种克制甚或是取消情感欲求的状态,毋宁说是一种情感欲求的特别表现状态。在此状态中,行为者将情欲控制得恰到好处[12]。 从政治社会的道德权威看老师德性。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道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师德性伦理性质探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