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来四川藏茶业探究 光绪七年,四川总督丁宝祯奏改茶章,实行定岸招商,按引征税,取消各县就地征税办法。天全定为五属茶岸之一,岁定引额,茶商自领,不给摊派。商户营销自主、灵活、积极,促进了茶业复兴。光绪九年,英、印茶叶开始涌入西藏,南路边茶受到严重打击,销票锐减,天全部分茶商被迫停业,茶叶积压。《西康综览》对此有较为详细记载:“在康营茶业者,分雅安、荥经、天全、名山、邛崃五帮,此五属茶商系私人经营,票引领自四川,并无联合组织;以荥、雅、名、邛所产为大路茶,天全为小路茶。前清各帮商人曾组织边茶公司,于宣统二年成立,将所有散号一律停业,改良制法,革除积弊,一时勃兴,局面焕然。并拟举办商业学校及康藏商团等事。唯以经理未善,操之过急,复以小资本之散号素不满于该公司之组织;民国初建,国内骚然,遂行瓦解,各自经营,间有掺以赝品,茶质杂矣。继而茶商互相夺利,购茶商人乘机挟制,小本者则滥行趺价,大茶号则赊帐交易,复因印茶输入,大受影响。将来之危机如茶园荒芜,印茶侵略,假茶充斥等,皆为目前应行设法衬救者也。”[1]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对藏用兵,茶叶生产受损,边茶销售急剧减少。军阀沿用“茶引”旧制,强迫茶商包销,无论销售与否,照例收缴课税。特别是防区期间,实行“从价课征”,“先课后票”等办法,税率增至 40%,附加繁多。在雅安的碉门,一些茶区出现毁茶作薪现象。茶商也不堪苛税重负,或欠税逃亡,或停业、倒闭。尤其是民国二十二年四川“二刘”之战,刘文辉败退西康,为济军费困难,大肆进行搜刮,茶商被搜刮尤甚,天全茶商倒闭10 余家,边茶产量大幅度下降。据史料载:经康定行销藏区边茶,由民国七年的 400万公斤,降到民国二十七年的 20 万公斤。民国二十八年西康建省,为抵制“中茶公司”在康建立分支机构,争夺茶利,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对茶商实行兼并,强制茶商集股。《西康综览》记载:“二十八年省府成立,对于雅茶之改进,不遗余力,曾与中国茶叶公司及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暨茶商茶农等组织雅属茶叶改良委员会,计划雅属各县茶叶产销之一切改良事项,所有经费及事业资金,由各方面共同筹措之。建设应为增加茶量起见,已睩创设雅属茶叶改良场;又为改良出品,则创设制茶厂,并指导茶商组设边茶运销公司,改良其包装,检验其品质,评定其等级,集中运销至边地及国外,推广其销路,以期恢复昔日西藏之市场。”[1]天全茶商高泰昌、高国昌、黄复员等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