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 2014 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四 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改革学案(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列宁)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利用行政手段直接过渡的失败)(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运用行政手段发展经济。(4)影响: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政权。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②1921 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 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3)特点: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也是“新”的含义)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4)作用:①迅速恢复发展经济。②巩固了工农联盟。③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从新经济政策到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1、形成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4)直接原因:取消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2、形成基础◆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1)原因: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时,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要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3)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苏联的工业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业全盘集体化(1929—1937)(1)原因:摆脱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