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振动失效诊断与设计改善方法讨论本文旨在通过运用有限元仿真、理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某 1/5晶体罩系列继电器的代表品种进行设计改善,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该系列继电器的振动一致性问题,提高了该系列继电器的振动可靠性,提高了投入产出率。 A 产品是我厂 1/5 晶体罩系列产品的代表品种,属旋转式结构,是该系列产品中技术条件最高的产品,其中正弦振动为 3000Hz、30g,随机振动指标达 0.4g2/Hz,技术指标 MIL-R-39016/13 规定,经统计2025 至 2025 年振动不合格率达 10.3%;该项目已严重影响系列产品的总体振动性能,因此,有必要对该产品振动性能开展提升工作。攻关内容及讨论过程2.1.问题定位2.1.1.失效产品摸底试验根据工艺攻关实施方案,前期我们针对 3 个批次共 63 只振动失效产品进行摸底试验和失效分析。试验情况如下:63 只失效产品在现有4 台振动设备上均进行正弦振动。通过对记录编号分析,4 台设备上失效的产品均不完全相同;所有产品正弦、随机振动均在 4 台设备上试验结束后,仍然有 30 只产品始终未在任何一台设备上出现失效,即该30 只产品故障始终未复现。进一步分析正弦振动失效样品,样品失效频率主要分布在两个频段,即 120Hz~1000Hz 的低频段和 2700Hz~3000Hz 的高频段。产品失效主要为非激励状态下静合抖断。2.1.2.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对动簧片部分进行共振频率仿真分析,得出动簧片部分共振点,与实际失效高频段相符。首先是对簧片部分即将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所做的前处理工作,即网络划分(之前已完成材料分配、几何约束设定等工作),在完成共振频率仿真工作之前,现简单说明一下共振频率仿真的意义:簧片部分(柔性体)在振动过程当中随外界频率一同振动的过程当中,当柔性体与外界振动频率一致时(即发生共振),其振动幅度为最大值,此时,簧片部分的位移也为最大值,但高阶共振频率的振幅要小于低阶,故只有低阶(5 阶以下)共振频率才有分析的意义。与试验中出现的失效频段(120Hz~1000Hz 和 2700Hz~3000Hz)基本相符,说明模型的建立与实际簧片状态一致,模型可用。至此,簧片部分仿真的虚拟环境建立完成,为下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平台。2.2.设计改善由上述仿真分析可见,产品振动淘汰情况均可通过提高共振点实现,提高产品抗振性能,我们主要由设计方面进行改善。2.2.1.设计改善理论分析JRC-200MA 产品接触部分设计为悬臂梁结构,一端固定,另一端受推杆作用力。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