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指南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自 1984 年以来,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年死亡率(CVD)一直高于男性。但在以往的十年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不断降低(见图 1),这归功于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风险因素的日趋关注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表了首部针对女性病患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科学声明,对女性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详细阐述。图 1 近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动情况危险因素尽管男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大多相似,但还是有部分因素更适用于女性,包括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2 型糖尿病和肥胖、抑郁和其他社会心理层面的危险因素。AMI 发病机制有证据表明,男女之间的 AMI 发病机制有所不同,这与冠心病发病的性别差异相关。其主要差异在于斑块的特征(破裂或侵蚀)以及冠脉痉挛(CAS)和自发性冠脉夹层。病理结果显示,在 AMI 人群中,男性更加倾向于发生斑块破裂,而女性更加容易发生斑块侵蚀。冠脉痉挛的常见症状为休息时反复胸痛和短暂的 ST 段抬高,但少见引发急性心梗。其原因亦是多因素的,包括迷走神经因素、血管平滑肌高反应性、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吸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的危险因素,也可由自主神经活动变化、吸食可卡因、服用麻黄碱和其他药物诱发。相比男性,女性冠脉痉挛病患通常年龄较大,较少吸烟且少有明显的堵塞性冠心病。自发性冠脉夹层是急性心梗极其罕见的病因,但多发生于女性,所以假如年轻女性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但无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则应高度怀疑该病因。临床表现越来越多证据显示,ACS 病患的临床表现存在性别差异。尽管大多数 AMI 病患都会出现典型的胸痛或胸部不适症状,但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和心绞痛样症状如呼吸困难、虚弱、疲劳和消化不良(如下表所示)。了解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有助于及时鉴别缺血症状、准确分诊以及更好的检查与治疗,否则或可导致女性病患被误诊、耽误血运重建的最佳时间并增加 AMI 死亡率。另外,有讨论显示 AMI 发病后,女性就医普遍比男性慢,可能是缺乏危险意识、比较被动、错误理解病因和自我护理能力低的缘故。治疗尽管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但 AMI 发病期间女性还是常常得不到合理治疗。在溶栓治疗或 PCI 方面女性的预后虽然比男性差,但其中影响因素较多。1.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血运重建1)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