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三节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教材分析】在学习了“免疫”“传染病的预防”以后,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类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同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本节教材安排“艾滋病”的内容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也是恰到好处的。本节教材围绕“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这一教学重点,从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把收集到的艾滋病信息进行整理、参与交流,进一步与传染病知识建立联系,加强对“后天获得的免疫力”的理解。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常识,关爱艾滋病患者,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及自珍自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分析】在学习艾滋病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而且在网上、报刊杂志上、电影电视上、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是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艾滋病,对艾滋病存在畏惧情绪,若真有艾滋病患者在学生的身边时,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对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不难总结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染途径、主要症状和预防措施。【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人为本”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探究。设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答疑和讨论,理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着力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出发,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探究、思考、分析、讨论,尝试由传统教学方式向探究性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采用探究、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调查和课堂上的讨论解决一个个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1、阐明艾滋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2、通过调查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2/63、关注艾滋病的危害,树立关爱人类,关爱社会的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艾滋病病毒在患者体内的生存场所,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发病者的主要症状。【教学媒体】艾滋病视频、图片资料。【教学建议】1 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学生自愿结组,每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整理员、发言人。用约一周的时间收看、收集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上报道的有关艾滋病的资料,或者到学校医务室、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