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学

浅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学_第1页
1/7
浅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学_第2页
2/7
浅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学_第3页
3/7
1浅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学【论文提要】:古代士人的入世情怀以政治为轴心,突出的表现为经世致用,为国分忧。当政治一旦与文学挂钩,就必定会衍生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中最为奇特、有趣的当属“贬谪文化”本文着重探究士人在贬谪的特定情境中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表现,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探讨贬谪文学特征和反映的问题。【关键词】:贬谪心态特征;贬谪文学特征;贬谪文化成因;反映的问题一、贬谪心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旧秩序崩溃,新秩序诞生,士人被社会变革推上了时代的大舞台,并从此与政治结缘,以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学而优则仕、投身宦海成为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逐渐成为古代士人最初的心态。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牢狱之灾。因此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似乎正为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作了注释。统而观之,其人生大致演绎了从理想主义到幻想主义最后归于悲观主义的悲剧,其心态也经历了从希望到期望终归于绝望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贬官士人的心态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贬官士人许国忘身的参政意识和参政实践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自身始终充满了历史使命感,这是贬官士人最突出的心态特征。孔子在《论语》中提醒读书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任重道远。就古典社会中士人所接触打交道的世界而言,庙堂和草野两极是最基本的生活环境。人们常常笼统地称呼整个社会时,就叫“朝野”,即朝廷和草野。当宋代大儒范仲淹在讲到人生的境界时,他说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明代顾宪成也尝言:官辇毂,念头当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当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念头当在世道上。这表现了中国读书人在学识之外兼2重或更重社会使命感的人生态度。如王禹偁因直言敢谏而屡屡得罪君王与执政大臣,曾三度遭贬谪,二次在太宗朝、一次在真宗朝。最后一次是咸平元年()贬知黄州,故世称王黄州。王禹偁特此作《三黜赋》以明志,表明态度说:“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二)贬官士人在理想受挫后内心很容易就产生一种愤激的情绪。忠而被贬,贤而遭迁,许多贬官士人都是异常悲愤的。“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学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