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托尔斯泰如是说。家庭本应是爱的港湾,为何却是诸多不幸萌芽的温床。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细致入微地揭示出许多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用温暖的文字走进当下读者的心,带领众多读者一起踏上自我疗愈与追求幸福的旅程!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了解到作者笔下许多家庭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他的文字也教我走出“假爱”的陷阱,以真爱之名,驶进家的港湾! 走出“溺爱”的陷阱,给孩子适当的爱。“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溺爱看起来是给予者无私地奉献爱,实则给孩子的是假爱!溺爱是爱吗?比起爱孩子,可能溺爱者更爱自己。 在百度百科上查询溺爱的概念: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通过溺爱的概念便知,溺爱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如此说来,溺爱还是爱吗?爱孩子,会同意损害孩子吗?溺爱的损害可能过于隐性,换言之,爱孩子会同意对他身体造成损害吗?只不过心理损害的表现过于隐性,或者有延迟,所以总是被人忽视。 就像许多被溺爱的孩子,被娇惯之后,变得十分放肆,根本不把家长说的话放在眼里!之前有个妈妈向我吐槽道,她叫儿子起床,儿子威胁手机给了就起床。这个妈妈就把手机给他。他平常也对妈妈大呼小叫,他妈妈完全招架不住他。我说是不是你平日里太凶,所以他完全不听你的呢?她说,不是太凶,是太软弱了。万事有因必有果,问题孩子背后总是有问题父母。, 爱孩子,要基于孩子的需要,给孩子他所需要的爱,而不是成人未经审视孩子的需求,自认为孩子所需要的爱。感受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要,就是最好的爱。 逃离错位的迷雾,给孩子应有的爱。“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No。1,这是家庭中的‘第一定律’”,对此我深表赞同!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假如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假如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