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 1、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1、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 2、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深化理解文本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 第一课时 一、 给加点字注音。 鳞次栉比( ) 自给自足( ) 恬淡和谐( ) 灿若朝霞( ) 情不自禁( ) 变幻莫测( ) 二、解释词语。 鳞次栉比: 自给自足: 变幻莫测: 安身立命: 不速之客: 三、阅读课文,思考: 1、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2、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整理 出我态度变化的过程。 3、指出文章的线索。 四、合作探究—— 感 知 内 容 (一)课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表明作者怎样的理念? (二、)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我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 2、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 3、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 (三)概括文章的线索。 探 究 写 法 1、文章线索清楚,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 2、通过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话题,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 相处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 “以小见大”。 3、表达方式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夹叙夹议”。 无论写“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 台”,都有叙有议,叙议结合。 摘录议论性的句子,并说说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思想。 五、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展示台 (一) 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间或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1.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这句话的理解,你认为人和自然应该有一种怎样关系呢? 2、“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