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黎锦刺绣技艺介绍 中国黎锦刺绣技艺介绍 黎锦——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存续 3000 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通过对黎族纺织工具和工艺的讨论,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人类进展的历史,特别是纺织史。方勺《泊宅编》记载:“闽广一带纺绩……摘取出壳,以铁杖捍尽黑子,徐以小弹弓,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 黎锦古称“吉贝布”,宋代称“黎单”、“黎幕”。 是采纳木棉花果内的棉毛织出的一种特色花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妇女通过简单的踞织机运用直线、平行线、三角形等图案构织成富有装饰风格的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它制作精致,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致,配色和谐,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独到之处。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染料主要采纳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制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良,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一块富含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精致图纹的黎锦要经过纺、织、染、绣四大工艺。据黎族老人讲,织一块锦至少也得半年时间。 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黎锦传递的不仅是历史价值,还有不能忽略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能够使用踞织机这种古老的纺织机器的人越来越少,黎锦也随之越来越少,其收藏价值尤为突出。 海南黎锦——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时称“吉贝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其纺织技术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 民族手工艺品黎锦 五彩缤纷漂亮繁复的黎锦,是民族手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黎族有语言没有文字,而黎锦就像黎族人的文字,反映的是黎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状态及审美趣味。 黎锦,是黎族妇女制造的一种纺织技艺,是纺、染、织、绣工艺的统称,古称“吉贝布”。自汉以来,史书中就有很多关于黎锦的记载。《后汉书》记录当时黎族人穿的贯头上衣是用“广幅布”做成,这种布料是用多年野生木棉制作的。三国时期的著作《南州异物志》中写道:“五色斑布似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