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的坚持与忧虑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是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而语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语文就有了人文性。这个不说大家也明白。假如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 怎样才能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一是靠说,叫习得;一是靠写,叫学得。孩子上学了,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学得语言。首先得多读多背,这样,课文中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阅读教学要多读,尤其要朗读。朗读是叫语文的根本之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训练就有了。语言的内化也就有了(朗读最有助于记忆;专家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中的语言就基本上属于他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可是,目前我们国多数小学生朗读水平低下,并未达标。 前不久,著名特级老师贾志敏在青岛上课。他听完了两位同学的朗读后,对第一位同学说:你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了 95 分,可能还多一点。该生点头说:对,考了 96 分。然后对第二位同学说:你大概考了 85 分。该生大吃一惊,说:您怎么知道的?贾老师开玩笑地说:我会算。其实,贾老师是根据他们的语感推测的。朗读好,证明语感好;语感好的人,语文成绩一定好。培育语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读,所以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同学是否熟读了课文。 好多人把阅读课上成了理解课。这是个误区。文章一旦选入语文课,成了课文,它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一是形式意义。阅读教学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一句话: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怎么兼得?读。 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里有这样的话: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常最重要的训练。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朗读是给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制造。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 语文味在哪里?在朗读里。 更多的语文味儿是在文本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老师要具有看到纸的背面的能力,即能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老师品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品味、鉴赏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能力从何而来?只能从在老师引导下所经历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