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实习线 六位香港姑娘暑期京城报社实习纪实最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迎来了六位实习生。她们都是来自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学生——翁昕歆、张亦婷、林少姗、林冠碧、陈君岚、何颂雯,跟随着实习团前来北京的她们将通过精品购物指南报社了解京城媒体及其从业者。话说京城媒体记者:你们为什么会主动选择到内地媒体实习?翁昕歆(香港大学文学院二年级学生):我是学中文的,将来进媒体做记者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我想提前了解一下这个行业,多学一些采编知识,也算是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另外,我也特别想通过实习多了解内地的媒体,这也会为我将来从事中国新闻报道提供帮助。张亦婷(香港女青年会双语商业传意专业学生):我希望通过这次实习多了解一下内地,尤其是北京媒体的运营方式和工作方式。画外音:看来,与内地大学生所见略同,实习早已成为就业的“敲门砖”。面对来自于不同成长环境的香港大学生,记者也急于知道,在他们眼中,北京的报纸是什么样子的。记者:说说你们对北京的报纸的看法吧!张亦婷:在香港,每份报纸、杂志都会有所侧重,比如娱乐、时尚、旅游,但北京的报纸把这些都涵盖在里面了。林少珊(香港大学文学院二年级学生):北京的报纸种类很多,但坦率地说,我了解不多,所以还是谈谈我最熟悉的《精品》吧!来到报社之前,听到《精品购物指南》的`名字,我还以为它是一本八卦杂志。可真正读起来却发现,原来《精品》是一份做得很好的报纸。记得刚到北京时,在地铁里,面对各种报纸,我一眼就被《精品》吸引了。因为它的封面明星很抢眼,印刷也很精致。我至今还记得自己买的第一期《精品》的封面明星是蒋勤勤,第二期的封面明星是周杰伦。我觉得《精品》做得很地道,和别的报纸的风格不同。在香港,报纸围着明星的隐私转,每本都一样。但《精品》就不同了,报道北京人的生活,有自己的味道。画外音:可能是担心普通话不够标准,面对问题,六位 MM 显得格外害羞,即使回答,也走简短精悍的路线。但出乎意料的是,说起北京的报纸,她们变得活跃起来。记者:说到《精品》,你们觉得,《精品》适合什么样的人读?翁昕歆:这边人常说的,小资。也就是香港人口中的中产阶层。画外音:当“小资”一词从翁昕歆口中说出时,记者不禁惊叹于她的普通话水平。原来,早在此次实习前,她就已经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年的交换学生。话说京城媒体人记者:与京城媒体人接触了半个月,你们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林冠碧(香港女青年会双语商业传意专业学生):我觉得,北京的媒体人都很友善。其实来之前,我一直很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