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为例作者:时珠平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0 年第 3 期时珠平统编教材选文的篇幅和深度整体超出以往的教材,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交流资料信息既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教学时,如果我们让学生一条一条地交流查阅的资料,既低效又无趣。统编教材中多处体现“借助资料理解课文”这一学习要素,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综合性学习”中明确提出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而在第四学段中,则是在“阅读能力”框架中提出的,即“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很明显,统编教材在编排上已将这一“阅读能力”要求提前了一个学段。如五上第四单元的学习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上第八单元要求“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如六下第四单元“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等。教材中明确提出“借助资料”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呢?笔者结合六下第四单元《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教学来说说个人的思考。一、借助人物生平资料串联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紧密联系课文,前后勾联,盘活文中词语,词语学习就更具灵活性和整体性。教学片断 1:(分别出示)张思德:牺牲、泰山、死得其所师:老师刚刚看了同学们课前查阅的资料,非常丰富,课文从前到后,提到了三个人的名字,第一个人是——生:张思德。师:谁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张思德这个人?生: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曾经担任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参加过长征,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1944 年他带领战士们执行烧炭任务时,窑洞突然塌方,牺牲时年仅 29 岁。师:言简意赅,从出生到牺牲,几句话就说清楚了。“牺牲”是什么意思?生:死。师:张思德是怎么死的?生:为了烧炭而死,为了给抗战提供保障而死。师:你能不能重新解释一下这个词?生:为正确的事而死。师:对的,为了正义的事而失去生命,就叫“牺牲”。(生读词)师:文中对于他的牺牲是怎么评价的?生:“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师:齐读,这里面有一个生词叫“泰山”。(生读词)文中还有一个成语也可以形容他的牺牲,找找看。生:死得其所。师:什么叫“死得其所”?生:死在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