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竞争课题组组长:黄贤输成员:蔡明泉邱沁华执笔人:蔡明泉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日益加深。本文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就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竞争问题进行分析。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竞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成立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棉油购销政策和有关经济、金融政策,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支农职责和业务范围交叉逐渐加大,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日益加深。下面以农发行为例,就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竞争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政策性银行参与竞争的必要性与政策依据(一)有关政策依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对政策性金融业务要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由财政给予必要的贴息等风险补偿;各家银行都要按照市场竞争原则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通过优质服务和良好的管理提高竞争能力。”可见,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将成为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重点,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将是未来趋势。今后商业性银行不仅在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银行展开竞争,而且在政策性业务上也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参与竞争。(二)竞争的必要性。一是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的需要。2007年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来衡量,一定的业务领域和项目来承载和支撑,包括信贷支农范围的扩大,功能的完善,信贷市场份额的提高,项目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等等。只有更好地支持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发行才有能力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同时,参与竞争还可以提高农发行的市场份额和整体实力。二是实现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必须把政策性业务放在首位,保持政策性银行的本质属性。要实现政策性与商业性的统一,就必须贯彻执行政府的政策意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领域,坚持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通过竞争获得优质的客户群,形成贷款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并在生存和和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有效地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加快建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农发行与商业银行适度有序的竞争,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资金价格和利率水平,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通过竞争,政策性金融可以发挥其政策性信贷资金的功能和作用,缓解公共财政的压力,弥补商业性金融的缺失,纠正商业银行在农业信贷领域作用不足和偏差。四是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的需要。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是当前政策性银行改革的主要导向。开发性金融是一种介于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间的一种金融形态,需要利用市场化手段,按照商业性金融规律运作,在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政策和战略导向服务。改制后,政策性银行从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到部分地依靠市场的竞争,做到政策性业务与市场业务的统一。农发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与商业性银行的竞争可以更快地适应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农发行与商业性银行竞争合作的现状(一)竞争方面。农发行与商业性银行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支农职责和业务范围交叉的领域,具体包括以下几项:一是资产类业务,主要指贷款业务。目前农发行开展的涉农领域商业性贷款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基本相同,现有的非政策性优质客户大多与其他商业银行已建立信贷关系。二是负债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