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学法指导】1.吟咏诵读 2.品味鉴赏 3.合作探究 【课文助读】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课 前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