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华文化传统知识点梳理VIP免费

中华文化传统知识点梳理_第1页
1/4
中华文化传统知识点梳理_第2页
2/4
中华文化传统知识点梳理_第3页
3/4
1内涵与妥当性(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的世界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是地球上唯一的有根有色文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包容性、抗压性,以及很好的学习成长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性是以人为本,自带唯物辩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理性、入世和脱离了野蛮的,文明的成熟文化。(3)中华文化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众生平等,仁义爱人,与人为善,提但倡王道而反对霸道,正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文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调和性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2)和谐意识的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3文化成熟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创造中被突破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在这过程中,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古老的传统总会在现代的竞争中被刷新。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就是先进化。这种先进性是在历史纵向与全球横向的双重比较中被识别和确定的。4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华文化传统知识点梳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