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在这本著作的开端,N.格里高利.曼昆教授就给出了作为一个21世纪初的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一、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二、它将使你更清明地参与经济。三、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作为一名财经院校的学生就要对国内和国外的市场有所了解,而学习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便是帮你更好地去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第一步。这本著作共13篇36章,基本上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以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贯穿全书。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老是说,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经济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有以下几点,总之觉得这本书读了非常有用。一、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求很低。对于数学的要求很低,尽管经济学里会涉及到边际成本等概念,但是这里也没有用到导数的概念。大部分数学推导只需要到中学的线性规划,解析几何的基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