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在文段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掌握演讲词的特点。[教学过程]一、阅读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用讨论的形式探讨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本段的内容要点1.多媒体显示:2.学生讨论,互助合作,共同探究。教师给必要的提示。教师出示有关林肯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 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初期,曾竭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 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 1862 年 9 月 22 日颁布的宣言。它规定自 1863 年 1 月 1 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 ,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65 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制,但战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明确:本次的游行集会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求自由,要求平等,而这个主题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当时的一位伟人写在了《解放黑奴宣言》里,而时至今日黑人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重提历史,一方面表示对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昭示明众:我们并非无理取闹;我们必须奋斗,也许前边的路还很长。二、阅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有意识地指导同学们诵读本部分中的重点段落,并注(1)“伟大的美国人”指谁?(2)什么是《解放黑奴宣言》?(3)本段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意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而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感染力与号召力1.诵读课文的2、3、5、7、8、10、11、12、13、14、18、19、20、21、22、23、24、25 自然段,注意情感的分配、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2.请同学试读课文的 2、3 自然段。(1)明确:第 2 自然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本段中前边有三个相连的“今天”,这三个“今天”在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都比前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